牛熊證街貨係咪能夠預示市場走勢,輪商收埋有用既數據? 最近又成為左一個熱門既議題。#jpg_4#
呢個題目已經存在多年,大概係唔少分析覺得場內一定有大戶,而大戶就一定係以散戶為目標。呢啲想法通常會用大升市時,大量熊證被收回,或者係大跌市時,大量牛證被收回作為印證。不過,大家試想想背後概念的漏洞。
首先,牛熊街貨重貨區的張數是反映上日數據,開市後很多倉位都可能變動左,即市可以有資金平牛買熊,又或者平熊買牛,所以升市當日用熊證重倉多去解釋殺倉,而忽視阻當日曾經有資金追牛證,其實係數據上既對號入座。
為什麼沒有即市牛熊街貨變化數據?
那麼您可能說,我有沒有方法可以得知即市的牛熊街貨變化呢?是否輪商刻意不公佈呢?答呢條問題之先,先解釋一下牛熊證街貨數據是如果編制的。
牛熊證街貨分佈圖,是發行商將市場上所有牛熊證產品每日收市後喺港交所公佈既街貨量數據,按每隻牛熊證既兌換比率,折算番做所需對沖既期指張數。點解要折算呢?係因為12000兌1既牛熊證,沽出後發行商要買賣既期指少過10000兌1;情況好似50兌1同500兌1既個股牛熊證產品一樣。
發行商作為流通量提供者,的確可以知道自家發行的牛熊證即時的街貨量變化,想兌番佢做期指好,對番做客戶咩野價入市都可以。問題出喺呢個數,輪商之間不可能在收市前互相通報,所以發行商技術上不能提供一個100%準確度既即市牛熊街貨分佈圖。
100%準確度的即市街貨根本不可能
有朋友睇到呢度,可能會話,由於發行商係用指定經紀編號提供流通量,那麼只要用系統紀錄哪些交易是和發行商交易,哪些是其他投資者的交易,不是可以即時計算到嗎?
這涉及投資者對交易系統的認知。要知道,投資者理論上無法得知每個發行商的每檔掛牌數量數目,發行商每一檔的買或賣盤,可以是不規則的數目,也有時候是當沽售或買入了一定數量後,發行商不會設定為自動填補交易盤量。因此,當發行商與投資者在同一檔次掛單,除了發行商及當下掛牌的投資者,理論上無人可以得知掛單的數量。如是,技術上靠認流通量提供者的編號去估算,不會得出完全準確的數據。而發行商不可,亦不會公佈一些可能有誤/不準確的數據,更談何將數據予投資者作睇好/淡的根據吧。
好了,宜家大家應該明白唔係輪商唔俾,而係輪商無法,亦睇唔到有一個有效方法,可以準確無誤咁提供到即市牛熊證街貨量變化俾投資者,所以長年以來都唔會有呢個數提供。
牛熊街貨真的有奇效嗎?
既然即市既數不可靠,咁我地又講番究竟牛熊證街貨有無大家一直以為既「神奇效果」。神奇效果另種錯覺,源於媒體通常很側重去講有幾多隻牛/熊,大概幾多街貨被收回,但少有量化仍舊坐倉,而睇中市既人,累積賺左幾多。然後,坊間又會對號入座咁話,「您睇下?大戶又殺散戶了!」#jpg_6#
此外,有糊食左先,輸錢揸住先,基本上係好多人既投資慣性。所以當大市走單邊走勢,好多資金揸熊證過夜,又或者響果一段時間見到多左資金入熊,其實係好正常,但係唔代表響行呢一個單邊前,無投資者早著先機買中方向,但呢個數據從來也被忽視,大概是市場傾向相信陰謀論,而毋視整個升浪中,牛證比例一直維持在六成以上的高水平。
產品選擇短時間不足造成數據傾斜
尚有另一點,逢單邊市出現後,以往發行商需要五日時間才可以提供更貼價產品俾投資者(現時縮短至三日)但始終牛證與熊證的面值相差一大截(因為較遠收回距離的牛/熊證的面值,可以是幾倍的比例,產品對散戶的吸引力降低,散戶有機會改為自行買賣期貨也說不定。換句話說,當牛熊證兩邊的產品選擇條款不對等,作出比較本身就會有機會出現偏頗。
牛熊證對沖活動佔市場比例大嗎?
撇開其他的雜訊,回歸基本步,究竟收回這些牛熊證,等同發行商要平多少倉,而這平倉對市場的影響情度有多大,才是合理的討論。觀乎每個牛熊證重貨區的對沖合約張數僅約千張,佔大市每日期指的成交比例甚低,說大戶依據這倉位下注,又是否忽視了市場之規模以及參與者之數目呢?
為什麼發行商要提供街貨數據?
那麼,既然您說牛熊街貨重貨區對後市升跌無必然關係,為什麼發行商仍要提供這個數據給投資者呢?第一是因為我們希望維持資訊的透明度;第二是這些數據還是側面反映了逆勢資金的積極程度,而投資者可以透過資訊防備風險。
試想想,假設投資者不是思想分裂,那麼買熊證的投資者,大概都沽售了不少手上的持貨。但大市依然上衝,正好反映市場買盤動力較大,那看淡者就要較為警覺。可是,這與立即反手是兩回事,因為牛熊證倉位的數據,本身已有著時差、產品選擇不平衡及只佔市場交易一小部份的缺陷。
因此,我們選擇了將市場的當日升跌,結合恒指牛熊證倉位,在「恒指牛熊證倉位分析」專頁內,以牛熊證數據配合投資者睇中/錯提示投資者風險,而不鼓勵投資者盲目跟隨街貨走勢主動作反手部署,僅希望投資者善用有關免費數據。#jpg_1#
...